创业投资服务平台

创投时报LOGO

印象笔记面临倒闭,又是一个倒下的独角兽

2499人浏览 / 0人评论

  近日,来自美国硅谷的知名创业公司Evernote(印象笔记)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3%,并将关闭位于中国台湾、新加坡和莫斯科的3个办公室。这已经不是Evernote首次裁员,在今年1月8日,Evernote就进行过一次小规模裁员。一年之内两度裁员,让外界对Evernote的情况众说纷纭,有人说,这家硅谷创业大军中的明星企业遇到了发展瓶颈,更有人悲观地认为,Evernote已经走到了破产边缘。

Evernote(印象笔记)

  除了此次裁员外,Evernote/印象笔记高层在近3个月内也出现不小的变动。7月21日,Evernote宣布其创始人菲尔·利宾卸任CEO,并由前谷歌公司高管克里斯·奥尼尔接任。9月1日,印象笔记中国区总经理谷懿也对外宣称将从印象笔记离职,Evernote官方确认了该消息,但并未透露下一位接班人。

  美国硅谷喜欢将那些在融资时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称为“独角兽”,Evernote曾一度被认为是“独角兽”公司最完美的象征。跻身“独角兽俱乐部”,是所有创业者的梦想,而Evernote这只顶着无数光环的硅谷“独角兽”,却似乎已经走到了泥潭边缘。菲尔·利宾曾表示要将Evernote做成一家百年企业,然而路刚走到第8年,Evernote发现前路已经遍布荆棘,想来菲尔·利宾也再次体会到了创业维艰。

  曾经的硅谷宠儿

  2012年,Evernote在旧金山举行的首次开发者大会,打出了一根显示5/100 的进度条,2012年时,Evernote已经创业5年,距离创始人利宾的百年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下,曾经巨人般企业都可能在瞬间倒下,而作为一家初创企业,Evernote为何有信心喊出要做一家“百年老店”。这可能是因为Evernote的成功来的实在太快,而这样的成功只因为在对的时间拿出了一款对的产品。

  在2007年,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手机厂商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也点燃了移动互联网爆炸式发展的引信,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每天面对着海量的信息,对于普通人来说,单纯依靠头脑记忆已经不太可能,为了能够留住有价值的信息,很多人开始有了记笔记的习惯。用纸笔记录的传统笔记方式显然已经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获取方式不匹配,而早期智能手机系统所自带的备忘录等笔记应用还十分粗糙,智能手机用户对于一款优秀笔记应用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Evernote创始人利宾在经过两次IT行业的创业经历后,敏锐地发现了笔记类应用的市场潜力,他带领自己的团队,跟另一个正在做一款名叫Evernote产品的公司合并,2008年6月,Evernote作为一款多功能笔记类应用正式上线。利宾对于Evernote的设想是“一种更好的电子记忆方式”,用户可以以任何形式输入信息,无论是键盘录入文档、手写笔记还是照片、录音、网页,并且可以在需要的时刻快速找到这些信息。更为关键的是,用户在Evernote上所记录的信息,可以在手机、pc等多个平台上实时同步。

  正是因为这些优点,Evernote一经推出,便在硅谷流行起来,成为了一款现象级产品。虽然赶上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Evernote还是依靠一位忠实用户的50万美元投资坚持了下来,并很快拥有了千万级的用户。

  “Evernote较好地解决了用户随时进行信息记录整理中的痛点,让用户在快速记录信息时不需要使用繁琐的Office办公套件,而跨平台的同步功能也更符合人们的使用场景,这样的轻型应用虽然看似简单,但潜在用户的规模巨大,而且用户黏性也很强。”软件评测工程师黄琪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除了迅速吸引大量用户外,Evernote还似乎在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这是很多拥有千万级用户体量的互联网企业苦思冥想的问题。Evernote采用付费和免费相结合的业务模式,用户可以免费使用Evernote服务,也可以选择付费升级至更高级别账户来享受更多功能。作为一家私人公司,印象笔记虽然不肯透露具体利润,但这一直是该公司主要的营收来源。

  2012年5月,Evernote宣布获得了7000万美元融资,其投资方包括中国宽带产业基金,当时,Evernote的用户数量已达4700余万,其中付费用户在200万左右。Evernote更是以估值10亿美金的规模成为了“独角兽俱乐部”最年轻的会员之一,之后不久,Evernote宣布进行全球化扩张战略。

  2012年5月10日,利宾在GMIC2012演讲中正式宣布在中国推出Evernote服务,并为全线中文产品启用新的中文名字-印象笔记,同步推出的还有“印象笔记-圈点”、“印象笔记-人脉”两款产品。毕业于斯坦福商学院的谷懿也成为了印象笔记中国区负责人。

  虽然Evernote已经在欧美很多国家赢得了市场,但印象笔记能否在中国市场立足依然是个未知数,因为在Evernote之前,来自硅谷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几乎在中国悉数折戟。然而印象笔记的表现却制造了一个“意外”,进入中国市场后,并未遭遇常见的水土不服,反而让国内用户数增长了10倍,到2015年初,已拥有1150万用户。谷懿在9月份宣布离职时,表示印象笔记目前国内注册用户数已经达到1500万。印象笔记在中国的发展不仅让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也改变了硅谷对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只有失败教训的认知。

  利宾在2012年时就表示,Evernote可能在两年以后IPO,如今3年过去了,利宾又表示Evernote将在一两年后上市。然而,时间会让一切发生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变化也会比以往更快。相比3年前,如今Evernote周围已是强敌环伺,而用户对于其产品的指责也多了起来,曾经的硅谷宠儿正在渐渐失去光环。

  独角兽变困兽

  对于Evernote这样的初创企业,最为害怕的就是面对根本不在同一量级的对手,就在Evernote迅猛发展的时候,抬眼观瞧,发现自己面对的对手是谷歌和微软。谷歌官方发布了云笔记应用Google Keep,在功能性上不输Evernote,并向Evernote用户提供便捷的无缝迁移服务,而微软公司完全免费的跨平台笔记应用OneNote则凭借着对Office办公套件的完美支持,迅速在市场当中站住脚跟。

  除了这些科技巨头们的笔记类应用外,在中国市场,Evernote也不断受到了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等国产应用的冲击。

  “不能否认,国内不少同类的笔记应用,最初的模仿对象几乎都是Evernote,这使得国内大多数笔记应用在功能上已经与印象笔记大同小异,甚至有的应用在某些功能和体验上要优于印象笔记,虽然印象笔记是Evernote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产品,但面对国内企业,印象笔记依然在本土化上略逊一筹”,黄琪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谷懿在宣布离职时也提到,印象笔记发展的4年里,中国创业公司从以前的模仿,转变到现在每天都会有层出不穷的原创想法,对硅谷新一代创业公司提出了挑战。从当初把美国模式照搬到中国,到现在与本土企业拼速度,面对国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谷懿也感慨,“四年前不易,四年后愈难”。

  除了众多第三方笔记应用与印象笔记一起争夺市场外,不少智能手机所在自带的备忘录、便签等笔记应用也通过不断完善功能,满足了不少初级用户的需求。“起初,第三方笔记应用能够吸引大量用户安装,就是因为手机系统自带的笔记应用不够完善,但随着自带应用不断改进,很多用户开始变得愿意使用,像苹果手机的备忘录应用,从iOS8的版本开始可以加入图片,虽然看似是一些小的功能改善,但这很可能让一批用户就此放弃安装第三方笔记应用”,黄琪对记者说。

  除苹果手机外,小米、魅族、锤子等国产安卓手机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自带应用的改进优化,这些系统自带的笔记应用已经成为第三方笔记应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自带应用是免费的。

  竞争对手不断增多,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让Evernote开始无法在笔记类应用市场一家独大,利宾带领团队希望通过推出新产品来吸引更多用户。在近3年的时间里,Evernote接连推出了手写应用Penultimate(印象笔记·墨笔),图片标注应用Skitch(圈点),拍照扫描应用Evernote Scannable(印象笔记·扫描宝),还有专门用于分享美食照片和菜谱的应用Evernote Food(印象笔记·食记),通讯录应用Evernote Hello(印象笔记·人脉)以及iPad平台上的教育应用Evernote Peek,还在笔记应用中加入了社交聊天功能-Work Chat(工作群聊)。

  这些周边的新应用,看上去似乎都与Evernote的核心笔记应用有着潜在的关联,Evernote原本想通过这些新应用吸引更多用户到其构建的“生态系统”中,最终提高付费用户的数量。

  “不管是核心应用,还是周边应用,只有从用户需求、用户体验出发才会有价值,在企业核心应用完善的情况下,周边应用很有可能‘喧宾夺主’地变成盈利主角”,南京火萤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尹坚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然而,这些Evernote的周边应用所得到的市场反馈却都不尽如人意。Penultimate在首次推出更新后,就收到了投诉,公司不得不发声明道歉,并在一周内推出改进后的更新;而Evernote Food、Evernote Hello和Evernote Peek则因为运营不顺利而被关闭,最终难逃下架的命运;笔记应用中的Work Chat功能也被很多人批评是抄袭Slack。

  不止新应用得到的反馈不佳,用户对于Evernote核心的笔记应用的负面评价也变得多了起来,诸如同步速度太慢、文本格式复杂、UI设计繁琐、新版本BUG太多等抱怨不断出现。人们也开始指责利宾是在带领Evernote盲目扩张,舍本逐末。

  “Evernote尝试推出周边产品,并没有什么错,但太过臃肿、不够聚焦使得这些新应用难以与核心产品形成合力,新应用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又使得公司无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笔记应用这款核心产品上,优先级逐渐被倒置了”,科技评论人钱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也有不少分析者认为,印象笔记的定价模式太过僵化,过高的定价让大多数用户拒绝付费升级。记者了解到,尽管目前Evernote的全球注册用户达到1.5亿,但在收入方面却增长缓慢,近段时间Evernote增加了新的定价,希望给用户更多选择,从而转化成付费用户,然而,这样的举措显然来得有些迟。

  更为可惜的是,Evernote错过企业协作类应用市场的黄金窗口,而企业级市场的付费潜力相对更强。虽然Evernote在2012年底就推出了企业版Evernote Business,但笔记的概念还是局限了Evernote在企业级市场的发展。相比同时起步的还有Box、Dropbox,Evernote只能不断增加实时聊天、内容推送等新功能,向企业协作类应用的概念靠拢。如今,Box已经上市,Dropbox也徘徊在上市边缘,并于著名的Adobe公司合作,继续深耕企业级市场,主要的企业协作应用市场已经被分割殆尽。

  已经卸任的利宾也并不回避这样的问题,“我们早期在分享和协作方面都犯了这个错误,现在我们在分享和协作方面的很多功能都做的很不错了,但我们错过了二三年的时间。”

  两三年的时间可以使一个初创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也足够让一个明星企业失去光芒。面对弱肉强食的市场环境,留给“独角兽”Evernote走出困局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变革已落笔

  著名硅谷投资人比尔·格利预言,2015年将至少有一只“独角兽”死去。而在热议的“独角兽死亡竞猜榜”上,人气最高的便是Evernote,利宾一定不认同这样的判断,而Evernote也拒绝就此倒下。

  与很多科技公司类似,Evernote的变革也从换帅开始,克里斯·奥尼尔在今年7月接替创始人利宾出任公司CEO。尽管利宾表示,奥尼尔将为Evernote带来公司进一步扩大规模所需要的经验,但不少外界声音认为,奥尼尔首先要做的事是帮助Evernote走出目前的困境。

  奥尼尔表示,此次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让Evernote更健康,因为公司的重心已变为成为一个商业工具,而不是消费者工具。他计划将Evernote的重点放在笔记、同步和搜索上,未来几个月的调整将更为明显,届时Evernote将推出“重大基础产品改进”,并同时从失败服务中撤出。

  奥尼尔的改革看似是将Evernote带回到原来的路上,但这并非是退步。如果你真的想要创建一家了不起的公司,依靠远见谋求长远发展,那么当事态偏离正轨时,有时必须倒退几步才能更好地迈上新台阶,著名创投机构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柏尚投资)合伙人拜伦·迪特尔这么说到。

  此外,Evernote改革的另一重点便是勒紧裤带,控制成本,裁员只是第一步。Evernote今年最大的成本削减措施是取消每年一次的全球开发者大会,这项活动此前已经在旧金山连续举行了4年。Storm Ventures (风暴风投)总监杰森·莱姆金对此评论,“研发者大会的取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通常一定是公司的现金管理出了问题,这并不是说这家公司一定走向衰亡,不过,取消年会确是应对重大风险的首要信号”。

  “Evernote还没有到外界猜测的濒临绝境的地步,作为基于订阅式的软件公司,毕竟Evernote还拥有百万级的付费用户,通过削减部分投资和支出,可以较快解决资金周转问题,但关键的是如何在笔记这个核心产品上尽快进行升级革新,如果不能靠核心产品来转化用户,被彻底打败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钱晟对记者说。

  独角兽这种西方传说中的神秘生物,往往被认为是骁勇善战。而在16世纪的一首西方长诗中,曾记述了一场独角兽与狮子之间的决斗,战斗中,独角兽的长角刺入了树干中,无法拔出,结果被狮子咬死。当独角兽最凶猛的武器都发挥不出威力时,那它的失败已经是在所难免,任何一家企业,如果不能在核心产品上战胜对手,那也一定会被自己身边的“狮子”所打败。

  互联网时代,一家企业可能因为一个简单的产品就能抱得大名,在短时间内产生用户的爆炸性增长,但真正的挑战是在“爆红”之后,如果不能在黄金增长期升级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衰落也会很快到来。

  曾经红极一时的匿名社交应用Secret在今年4月宣布关闭,这款可以让用户向好友和联系人匿名分享信息的应用,起初用户量一度暴增,但不久就遭遇到用户量滑坡,然后一切都结束了,总共用时不到一年。另一款类似的App“无秘”也曾在2014年成为“现象级”产品,曾一度蹿升到苹果App Store免费社交软件榜单第一名,用户很快超过千万级别,成为国内最大匿名社交平台。然而,爆红之后它们又像突然消失了一样,淡出大众视野,魔漫、脸萌、足记等应用也有着类似的命运。

  据iiMedia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主要应用商店上架的App数量已累计超过400万个,但这些App的生命周期平均仅有11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其下载的App从手机中删除,而到了5个月后,这些App的留存率仅有5%。仅从这一组数据,已经可以窥见应用软件市场的残酷。在这个几乎没有常胜将军的战场,能做的只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厉兵秣马,随时准备战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