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滴滴等Uber的那些事
2015年5月下旬,各大网站纷纷曝出一系列打车软件刷单事件。今年刚进入三月份,又曝出有人利用滴滴打车非法刷单获利的消息。Uber、滴滴、快的无一幸免刷单黑幕,为什么打车软件刷单现象频频发生呢,说到底还是有利可图。
从打车软件到专车软件,再到拼车软件,各家软件公司真是绞尽脑汁不断衍生出新产品。从嘀嘀,嘀嗒,再到优步,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大公司卯足了劲儿,纷纷推出各种“优惠”“补贴”,烧钱大战一发不可收拾。然而,这些市场竞争的背后必然会产生高额的补贴,正是由于这些高额的补贴才催生出了灰色职业:刷单。
为什么会存在刷单?
各大软件公司不断推出红包、打车券,额外奖励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让司机更加卖力的工作,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使用,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
对于司机的奖励条件,接单量往往是关键的指标,所以就存在“刷单族”这样一类人,疯狂刷单月收入过万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利润空间实在庞大。
大多数打车软件都有现行的奖励规则,比如在早晚高峰时期每个订单都可以获得两到三倍的车费奖励,另外完成超过一定限度的订单,还有额外奖励措施。一些司机正是看中了这个市场,达到获取更多奖励的目的才尝试刷单。
刷单怎么刷?
操作起来也是很简单的,比如朋友叫单,换着各种法子叫单,使用不同的手机和账号,司机接单,然后就算完成了任务,在短期内超额完成。
实际上这只是传统的做法,目前打车软件刷单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比如在百度上输入“打车软件”几个字,页面上立马就出现了很多售卖刷单设备和教程的信息。在QQ群中搜索关键字“专车刷单”后,显示出的刷单群也多达数十个。在有些刷单群的介绍上,更是打着“一天稳赚600元,安全可靠永不封号”的标语。
刷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被系统识别,可能遭到封号处理。所以才衍生出教程这样的产业链,避免被识别的风险。
企业怎么招架?
企业不是傻子,他们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反欺诈检测,也设置了一定的人工监测,将优惠区间尽量明确到一定的距离范围,多渠道多方法来甄别刷单行为。除了解除合作、永久封号等惩罚性措施外,不排除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权益。
伴随着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的同时,利用互联网犯罪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互联网也并非是法外之地,触犯法律一定会受到制裁。在我看来,打车软件司机进行刷单违反了司机与打车软件运营商之间的协议,是一种违约行为。打车软件公司有权追回损失,比如今年2月26日,海淀检方对利用“滴滴打车”软件进行刷单套现诈骗的常某提起公诉,该案系互联网打车软件出现后国内第一例刷单诈骗案件。据悉,按刑法有关诈骗罪的规定,嫌疑人常某可能获刑6个月。
老生常谈,互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其衍生品在监管方面确实留存着空白区域,但作为公民最好不要因为尝到甜头而触犯法律。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