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投资服务平台

创投时报LOGO

天猫图书做成三个京东的底气在哪里?

183人浏览 / 0人评论

  今天有报道称,作为成立仅仅四年的天猫图书,在2015年日交易额是京东的3倍。作为图书电商的“小字辈”,这种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天猫图书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天猫图书年销售额达到75亿,天猫图书的增幅达到73%,并持续高速增长。

  其中有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在6月中旬,天猫单日销售额已近3000万元, 而京东对外数据显示,京东在2015年“618“年中大促期间,单日图书销售额持续超过千万。要知道,618是京东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2016年如果天猫还保持这个速度,其做到5个京东图书交易额并非天方夜谭,但数字的背后并非这么简单,而是模式和趋势的对撞。

  “品牌自营”与“平台自营”

  说到底,天猫图书与京东的区别是骨子里的基因带来的。天猫图书是合纵连横,吸引更多的具有渠道优势的商家入驻,从而彻底打通中间环节,把成本优势发挥到最大;而京东图书则是采(购)、供、销一体,希望通过严格的供应链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从现在的情况看,天猫图书已有2000多家书商,覆盖了国内外50多家主流出版社、5家杂志社、9家大型新华书店、15家民营出版商、8家城市地标书店以及8家独立B2C购书网站等。其平均每周更新上架的宝贝近100万种。而京东图书由于需要自己的人员进行采购,其商品总量不过200万个,单从商品数量上而言,天猫图书占据了绝对优势。而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品牌自营”与“平台自营”。

  天猫的“品牌自营”是书商和出版社自营,一旦有新商品出现,商家自己会第一时间进行上架工作;而京东图书的“平台自营”就算把供应链做的再好,也无法做到与书商和出版社的无缝链接,而且在人员上,京东的供应链体系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而这块天猫图书趋近于零,所以从成本管理角度,“品牌自营”的优势更大。而京东出于整体成本考虑,其商品必须把供应链人员成本的附加值加上,其价格不具有优势。

  图书的商品特殊性

  很多圈外人不了解的是,图书行业的采购流程诟病极多。以京东为例的平台自营往往惯用的采购方式是,先将一本20多元的书压倒3折,一次性从出版社或者书商处采购10万本,货先到,书款等到3到6个月后再给。若等到6个月后只卖出了1万本,那不好意思,1万本书的钱给到你,9万本退货,再用新品抵充。这一业内规则造成出版社在“平台自营”上,成本、议价权和库存都得不到保障。而“品牌自营”则不存在这种问题,无论对于书商还是出版社而言,在“品牌自营”平台上自主经营,其库存以及管理的主动权更大,也可以自行的进行定价,吸引力也更强。

  图书市场还有一个特殊性,就是存在着大量的长尾图书,即便过季仍然有学术、收藏方面的广泛消费需求。而对于京东等自营商家来说,倘若要进行如此周全的备货,其库存将不堪重负。

  相反,目前天猫图书由于覆盖2000多家书商,每个书商的对于图书品类的侧重性又不尽相同,往往可以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和对标的商品。

  “品牌自营”联盟对标单打独斗的京东

  据了解,除了京东外,几大自营平台当当、亚马逊等纷纷入驻天猫,甚至当当在天猫图书上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了3个亿,成为了天猫图书第一大商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书商,以及当当、亚马逊的加入,天猫图书形成了一种天然联盟的态势,聚敛了图书行业越来越多的商品和行业资源。

  而在2015年底,天猫图书第一次商家联盟大会在杭州召开。此次商盟大会参会商家35家,涉及到童书育儿、学习考试、社科文艺、进口原版、经管科技等领域核心商家。天猫图书负责人张炜透露,天猫图书此次商家联盟大会本着销售实力与契约精神同等重要的原则,严格控制入选商家名额,在销售实力上,要求商家具有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销售实力,同时商家还要具备不销售盗版、不拖欠上游出版商货款的诚信口碑。

  可以看到,天猫图书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品牌自营”模式可以把整个图书行业的资源联合起来,而京东图书如果不做改变,其未来可能要面对的是整个行业的对抗,而这也将进一步加大其在供应链管理上的难度。

全部评论